1. 智力应在正太分布的多数人范围之内
对客观事物能做出正常反应,即个体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符,行为反应适度,不背离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自我追求。
2. 适应能力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对变动的环境能否良好地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有的人则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只是做环境的奴隶,称为新环境的牺牲品。在旧环境中尚能勉强地适应,一旦环境改变,则忧心忡忡、焦虑、恐惧,甚至出现各种精神病性症状与躯体症状。
3. 耐受控制力
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或抵抗能力即耐受力;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即自控力。有些人情绪不稳,很容易受环境的刺激而发生很强烈的反应,从而易患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等;而另外一些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其情绪比较稳定,能十分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于适度的表达,这类人就不易患癔症等疾病。
4. 意识水平
意识是人的心理觉醒水平,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背景,它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如果在意识水平下降的同时,出现意识范围的狭窄,则是朦胧状态;如果意识的内容出现大量丰富生动的错觉、幻觉等,则称为谵妄状态。
5. 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际交往的水平与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一般外向的人交往面比较广,内向的人则交往较少,这是正常的。
6. 康复力
康复力是指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从心理创伤中恢复的快慢因人而异,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成长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不同,以及个人的气质与性格不同,会使人康复的快慢有所不同,而且挫折给人留下的伤痕也不同。
7. 自知和自爱
自知即一个人能较为客观地了解自己,并能正确而顺利地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从而保持一种积极稳定的心态。自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肯定、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理想和自我自我接纳等。自爱包括自尊、自信、自强与自制等内容。从人本主义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首要观点便是“自信”,对病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其自信。
8. 人格的完善与协调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一个具有完整协调人格的人会在社会中积极地适应社会,有效地应对各种心理社会应激。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作者不详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