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百科 >> 正文

顿悟的心理学解释


 发布时间:2016-10-21    |     阅读量:  


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情绪性。

苛勒关于顿悟的实验

在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的实验中,著名的有“接竹竿实验”。在接竹竿实验中,苛勒将黑猩猩关在一个笼子里面,笼子里有两根能够接起来的竹竿,在笼子外面放有香蕉。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就必须把这两根竹竿接起来。黑猩猩被关在笼子里面之后,它先用手去够香蕉,用一根竹竿够香蕉,经过这样的尝试之后,黑猩猩不能得到香蕉,这时黑猩猩就会停下来,看看外面的香蕉(目标物),把两根竹竿在手里摆弄,偶然地使两根竹竿接了起来,它就会很快地用接起来的竹竿去得到食物。黑猩猩很高兴自己的“发明”,不断重复着这一获得香蕉的方式。苛勒发现,黑猩猩并不是像小猫那样通过盲目尝试错误的方式逐渐学会如何拿到香蕉的。相反,黑猩猩蹲在地 ,似乎在思考问题。然后,它会突然将两根短竹棒拼接成一根长棒,成功地将笼外的香蕉够入笼内。苛勒认为,这是黑猩猩突然理解了笼、两根短竹棒、笼外香蕉等所有事物的相互关系之后的行为。

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不是尝试错误式的。顿悟往往跟随在一个阶段的尝试与错误之后发生,但这种行为不像桑代克所描述的那样,而更相似于一种“行为假设”的程序,动物在试验了这些假设以后,便会抛弃它们,它往往是顿悟的前奏。所谓顿悟就是动物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动物领会到自己的动作为什么和怎样进行,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景、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可能发生。

顿悟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从模糊的、无组织状态到有意义、由结构、有组织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也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动物的行为在停顿以前,往往是尝试错误式的,在停顿之后,其行为往往是有序的,动物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的、更好的方法,就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动物一旦通过顿悟解决了课题,就有一种对于类似课题的高度迁移,动物在试验中表现出的高水平的保持和理解,这同样有助于顺利迁移。

(责任编辑:张)



上一条:当你觉得孤独时,孤独正在陪伴你

下一条:假期之后要过“吃土”生活?五个常见消费心理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邮电大学学工部 技术支持:泽瑞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