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先人称,《茶馆》是“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五十七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茶馆》作为我校第二届科技文化节活动的重要作品之一,无论是从剧本的修改,到演员的选择,再到舞美效果的布置,甚至于服装的配合,都备受瞩目。
古语有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茶馆》的惊艳上演,和每一位参与者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离不开的。《茶馆》招募令从一开始的发出,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子们便纷纷前来报名,即使他们中的某些人毫无演出经验,却凭借着对话剧的喜爱,对表演的热爱而甘愿一试。话剧社的指导老师和两位社长在筛选演员时亲力亲为,前来面试的每位同学都身怀十八般武艺,但出于对整部话剧的质量保证的目的,为了对全校同学的观赏要求负责,对演员挑选的标准是十分严苛的。在经过层层选拔后,41名同学破五关斩六将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这部备受期待的话剧中的一名演员。饰演庞四奶奶的马晓卓同学说道:“最初是觉得可以参与这部话剧的表演很有意思,在大学应该多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挺喜欢表演的,对自己的演技也挺有信心的,所以就报名参演了。当得知自己真的成为这部话剧的一份子时,内心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在进行完演员的选拔后,却年关将至,快到寒假。面对即将来临的寒假,他们的排练进度也丝毫没有被影响。揣摩原著人物心理、提高自身演技,这是他们寒假里的必修课。原著读了一遍不够,再读一遍,反反复复,直至将原著里的情节摸透,才算过关。三月一开学,同学们还没有从放假的闲适中调节过来,他们便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排练当中。然而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段旅程的开始,更多未知的艰辛还在等着他们。话剧社的两位社长可谓深有感触。他们两坦言:“排练期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协调。41个演员的庞大阵容,每个人的空闲时间不尽相同,如何确定排练时间十分困难。但在经过多次协调后,终于确定了完整的排练方案。不厌其烦、追求完美的一次次表演,把每一次排练都当成上台表演一样,把上台表演当做排练一样,这就是我们排练期间一直追求的目标。”四月二十二日完美的演出,便是他们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最好验证。演出完毕后,两位社长们都激动的表示十分感谢参与这部话剧的所有工作人员,牺牲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尽心尽力的为这部剧付出。古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辛勤的耕耘,才有丰厚的收获。这句话用在话剧社的同学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演出当天,大学生活动中心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我校党委书记卢建军教授、副书记刘永昌教授、副校长范九伦教授与千余名学生一同欣赏他们的精彩成果。演出在观众的期待中拉开了序幕。逼真的背景墙、精湛的演技,将原著里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标榜着”莫谈国是“的茶馆,却时时刻刻和国家大事紧密联系。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大变动,可是剧中就仅仅通过一个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有正面叙述那些大事。老舍先生就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的故事。话剧演员们凭借着台词塑造人物,塑造的好了,人物便活了,这十分考验演员们的功力,但是演员们做到了,入木三分的表演,让观众们回味无穷,精彩之处更是掌声不断。精致的舞台布景,原汁原味的京韵京腔,各赋特色的服装,立体鲜明的人物性格,既是一场文化的洗礼,也是一场饕餮盛宴。
演出结束后,党委书记卢建军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用精湛的演技,将老舍先生的《茶馆》里各色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形象丰富,演出非常成功,充分表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了西邮学子的人文素养和青春风采,更彰显了学校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
计算机学院的学生贺玄告诉记者:“演出很精彩、很感人,没想到传统话剧也能这么吸引人,演员非常投入,人物刻画很丰富,内容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给我留下很深影响,让我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如潮的好评一直不断,但剧组成员们在高兴之余,仍然表示今后还将不断的排练,进一步提高演出水平。
演出闭幕后,学生记者有幸深入剧组,与演员进行了交谈。饰演裕泰大茶馆的老板王利发的杨鹏同学,作为本次话剧的主角之一,似乎颇有体会。他说道,“话剧是通过茶馆的兴衰发展和茶馆中来往的茶客来叙述这个时代的变换。而我所饰演的这个角色为人处事比较圆滑,谁也不肯得罪,一切为了茶馆的发展。属于怕事类型的。一二三幕中王利发从年轻至年老都基本上改变不了这样的性格,到了最后只能够落得一个自己祭奠自己的悲情结果。一生都是为了茶馆,为了家,可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改变,沦落为时代的尘土。”一掌拍上桌,惊艳四座的庞四奶奶,这是一位民国后丈夫即将复辟当皇上自己即将要当娘娘的一个角色,她个性泼辣,情绪捉摸不定,浑身散发着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饰演庞四奶奶的演员就必须反复练习这种高傲的感觉。饰演不会隐藏情绪,高兴她会满脸喜悦,生气立马翻脸的庞太监的四侄媳妇的演员就必须学会收放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聊天过程中,剧组演员说到真正开始上台表演并没有那么紧张,等待是最让人紧张的,他上台的时候需要手里拿着话筒,刚上去的时候拿话筒的手就由于紧张所以很不自然,但是台词一说起来大家的戏串起来就不觉得紧张了,和平时排练一样,如果搭档的台词比平时说的更到位,自己就会按部就班甚至超常发挥。在台上表演,最幸福的时候就是每一个笑点,每一个唏嘘点都有台下观众的回应,他们或大笑,或鼓掌,他们情绪的反应就是对我诠释角色的肯定,我就会更安心地表演。在台上感受着观众们的热情回应,心里特别有成就感。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也真心的祝福他们以《茶馆》作为开山之作,开我校话剧表演之风。
此次话剧的完美闭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保障后勤;离不开指导老师刘老师和高老师,全心全意帮忙排练;离不开话剧社负责人韦艺和刘慧以及话剧社的全体工作人员,为演员保驾护航;更离不开演员们的一片热血,倾力演出。
《茶馆》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这剧本构思纵横开阔,既有大气魄大手笔,又有详细的白描。也愿话剧社的同学们既有开天辟地的豪气,也有细致入微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