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加油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加油站 >> 正文

为何越想得到越得不到?


 发布时间:2019-09-29    |     阅读量:  


有一个地方,你想去了很久,每次将要出发,都会莫名被一些事情绑住; 有一份工作,你争取了很久,偏偏在最后一秒,还是落空; 有一个人,你爱了好久,付出了很多,还是没能终成眷属…

不得不说,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求而不得”,每次当你面前的一缕阳光变成一堆灰烬的时候,你是否会捶胸顿足的扯着头发问苍天“为什么越想得到越得不到?” 一、需要与动机 每逢长假黄金周,旅游景点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总有人乐此不疲追随着人潮,美其名曰“度假”。 度假正是纷行旅客们的需要。 需要即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对某些必需因素的缺失或不足的条件下产生的。 比如,长时间处于紧张工作压力状态,对休息放松的情绪出现缺失和不足,从而产生休闲度假的念头。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与一个人发动、维持、抑制某种活动相关的心理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当你想要去实现某件事情的时候,便会产生内在需要,从而引发动机。 二、耶基斯-多德逊定律 为什么努力不一定会得到? 最早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逊研究证实,动机的强度并不和活动效率成正的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的线性关系。 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 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而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你本意是否强烈,而在于是否把握好适当的尺度,避免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 三、挫折理论 挫折理论是由美国的亚当斯提出的,主要揭示人的动机行为受阻而未能满足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 挫折产生对人们的影响就像硬币的两面。 一方面能够激发正能量,增加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人清醒,吸取教训; 另一方面产生负能量,使人处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中,出现负向的情绪反应,并采取消极的防卫方式来对付挫折情境,从而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如不安、焦虑、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 所以,当你努力争取想要的东西,仍无法满足的时候,负性情绪就会出来作祟,让你焦虑不安,顺便幻想起诸事不顺,对生活产生愤怒的态度,偏执的揪着心,高呼“为什么越想得到越得不到”。 事实上,“越想得到越得不到”的想法只是由体验挫折后的负性情绪产生的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摆脱这样的魔咒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让自己充满足够的正能量,不灰心不气馁,吸取上一次失败的教训,总有一天会得到你想要的。 回顾:为何越想得到越得不到? 1、你想要去实现某件事情的时候,便会产生内在需要,从而引发动机。 2、很多事情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你本意是否强烈,而在于把握好适当的尺度,避免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 3、“越想得到越得不到”事实上是由体验挫折后的负性情绪产生的恶性循环。

(转载于:心理FM,侵权删)

(责任编辑:张)



上一条: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

下一条:写给考研失败的毕业生 如何调节心理开始求职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邮电大学学工部 技术支持:泽瑞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