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百科 >> 正文

辅导员实务技能(二十)|大学生自强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发布时间:2025-04-14    |     阅读量:  


15588


该团体辅导方案是由何瑾博士设计并在青海民族大学及宁夏大学的学生中实施的。


作为硕士论文的一部分,该方案经过实验,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此后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推广。据广西大学等院校同行反映,该方案稍加修改,在非贫困生中实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团体名称

根据本团体的性质和目标,该团体的学术名称是“贫困大学生成长小组”, 为了避免“贫困”这一敏感字眼带来的标签作用,在实际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团体的名称。如:“发现伟大的你—贫困大学生自我提高训练营。”


(二)团体目标

(1)整体目标: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自我成长。

(2)具体目标:培养成员积极的情感能力和积极的认知能力,帮助其树立自尊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培养积极合理的认知方式。帮助成员在躯体感受、自我发展、未来理想、人际交往等方面减少冲突,获得积极发展。

(3)阶段(单元)目标:

团体初始阶段(第一次会面):使成员相识,澄清成员期望,介绍小组目标和契约,建立团体;

团体过渡阶段(第二次会面):培养团队信任和凝聚力,促进成员开放自己,同时增强其人际交往的信心和技巧;

团体工作阶段(第三到第五次会面):完成团体的具体目标,促进成员自我探索和接纳,训练其自我管理的能力,继续锻炼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团体结束阶段(第六次会面):处理分离焦虑,提高成员自信,展望未来。


(三)团体性质

本团体属于教育成长型团体,以成员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本团体的结构化程度很高;

从团体成员社会身份层面划分属于同质群体(均为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贫困)。


(四)团体设计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设计本团体的重要理论基础。积极心理治疗关注来访者自身的各种能力,认为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来访者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它从人的发展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同时强调影响个体心理的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以解决冲突为核心的治疗模式。

此外,个人中心疗法的理念会贯穿团体始终,形成团体领导者的基本态度和根本目标。

而针对贫困生存在的许多情绪和行为问题,本团体方案会借鉴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和技术来设计团体活动。


(五)团体领导者

团体领导者一名,要求有心理辅导学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背景,及个体、团体辅导的丰富经验。团体副组长(助手)兼观察员一至两名(视团体成员人数而定),性别最好与团体领导者形成互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及心理辅导实践经验(最好与团体成员在社会身份与生活经验层面同质),参加过团体并经受过团体观察训练,在团体活动前需统一接受团体领导者的培训。


(六)团体辅导时间和次数

团体辅导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为1次会面,可以每周1次,持续6周,也可以采取马拉松团体,连续3天完成。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3小时。


(七)团体对象

本科贫困生约20名,共同特点是家庭贫困,最好在性别、年级和文理科比例上平衡,都具有主动参加团体的意愿。


(八)团体进行场所

封闭、安静的活动教室,有可以移动的椅子。


(九)团体计划

16262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大图)


(十)团体效果评估方法

团体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前后问卷测量、成员自陈报告、追踪评估。



本文节选自《团体心理辅导》第二版

内容来源:万生心语微信公众号




上一条:辅导员实务技能(二十一)|“多措并举 为生助力”——基于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心理疏导

下一条:辅导员实务技能(十九)|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底线”工作的思考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邮电大学学工部 技术支持:泽瑞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