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实务技能(二十一)|“多措并举 为生助力”——基于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心理疏导
发布时间:2025-04-14 | 阅读量:
一、案例主题
当前,厌学情绪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生频率较高的问题之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自身、家庭、学校等因素影响,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策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S(化名),女,汉族,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该生性格孤僻,自尊心强,不善与人交流,情绪波动大。高考前未遭遇重大挫折,生活顺利;高考后成绩不理想,所学专业为被动调剂,入学后学习兴趣不断下降,经常性逃课;2020年6月,五门必修课成绩不及格,收到学院下发的学业警示通知单,压力不断增大,形成恶性闭环,产生退学的想法。
1.原生家庭父母离异,该生心理可能产生一定的创伤,导致性格孤僻,较少与人交流,遇到困难,缺少主动向外界求助的能力;同时,因性格原因,缺乏交流,经常性将问题压抑心中,没有合理的宣泄渠道。
2.与父母沟通后得知,该生成长期间缺乏挫折教育,又因高考前生活顺利,抗挫与抗压能力较弱,对于突如其来的高考失利,无法接受现实,被迫调剂至不喜欢的专业就读,让本就心灰意冷的情况雪上加霜,致使该生入学后成绩下滑,从最初的不认真听课,逐渐发展为经常性逃课,直至期末考试五门必修课不及格。
3.据该生主观表述,父亲具有重男轻女思想,离异后随父亲生活,个人发展始终不被父亲看好,自信心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出现面对问题主动退缩和逃避的情况。
1.认知理论认为,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由于不良刺激的诱惑引发学生认知失衡所致。美国心理学家伯莱恩1966年研究发现,一些刺激特性之所以唤起个体特殊好奇心,源于它们可以引发个体认知上的矛盾,导致心理出现不和谐的状态,个体由此陷入混乱、疑问,从而促使个体产生对信息的探索行为。若认知层面矛盾较大,不和谐的程度过重,个体出现无法协调的情况,则诱发个体的厌恶情绪与躲避行为。
2.归因理论认为,学生的不合理归因导致产生厌学情绪。2004年,学者肖格格研究发现,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失败,成败归因比较消极。学生自我归因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属性,心态较为积极的学生,均将失败归因于自身;将失败归因于个体能力欠缺或其他因素,都是心态较为消极的学生,心理学界称为避败型学生。这类学生遭遇挫折,缺乏信心,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将成功归因于运气。
3.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方面屡遭失败是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学者研究发现,学习方面的能力感作为个体主观认知之一,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对学习的认知及成败经验。若经常遭受挫折,个体将丧失信心,此时的心理状态称作习得无助感。
4.心理疲劳理论认为,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典型的心理疲劳反应,具体指个体长时间从事枯燥工作引发的疲倦状态。心理学家将精神紧张程度高、长时间从事单调工作、挫折、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反应三个方面作为引发心理疲劳的主要因素。
与S(化名)多次交谈,逐步获得该生信任。以此为基础,认真聆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找到学生当前迫切解决的3个问题,就产生原因、困扰程度、应对策略等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问题逐层剥茧,发现问题根源的同时,稳定学生情绪,教会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
确认问题症结,通过身边榜样、辅导员等人物的真实经历,结合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正视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从社会价值的高度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加强思想引领工作,明确告知学生,一个人在社会上并非只从事一项专业工作。大学期间,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一专多能,有很多机会从事个人感兴趣的专业。增强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建立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奋斗理念;让学生意识到,无论今后从事任何职业,当下应脚踏实地的努力,只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逐步探寻解决困难的突破口,长久坚持下去,终将获得巨大进步。
经过交谈获知,该生对体育锻炼、聆听音乐不排斥,基于此,与学生共同制定了每周锻炼计划,通过打卡软件进行结果反馈;为发挥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体育锻炼期间,建议学生聆听个人喜欢的音乐,帮助学生宣泄内心的负性情绪,积极进行心理调适。
为解决学业问题,辅导员主动联系任课教师,就该生存在的学业困难问题进行沟通。通过商讨,经学生同意,决定成立学业帮扶小组,由成绩优异的同学为该生提供学业帮扶,授课教师将个人联络方式发给学生,欢迎该生遇到学业问题,随时交流解决。
实行辅导员+N模式的心理问题上报机制,发挥寝室长、班干部、心理委员等朋辈力量,及时关注该生的心理动态,通过日常生活、课程学习等给予该生关爱,将学生关闭的内心逐渐打开;与学生的交往中,提高该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从被动交往到主动社交转变。
基于该生原生家庭实际情况,分别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了解父母的真实想法和孩子在家的真实表现,并将学生实际情况向父母告知;最初,父亲言语中并不承认具有重男轻女思想,但通过交谈,明显感到学生的表述真实可信;通过多次、反复与父亲交谈,加之该生母亲的全力帮助,最终与父母商定出针对该生行之有效的帮扶方案。期间,因担心父亲言行不一,通过学生状态、母亲反馈、与父亲加强交流等途径,切实保障帮扶方案保质保量顺利实施。
作为辅导员,面对学生厌学情绪问题,从思想给予高度重视,莫让问题“生根发芽”,通过向前辈学习、资料查阅、工作经验探索等方式,逐步找到此类学生的共性问题,建立相关机制,在全体学生中进行预防式管理;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一生一策,私人订制,精准帮扶,将两者有效结合,则对厌学情绪学生最有利的帮助。
通过榜样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活动,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人人追当先锋,人人争当榜样”的良好氛围。
以讲座等方式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将人生目标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努力奋斗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通过科研文化活动,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深刻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逐步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认清自我、解读职业、准确定位、锁定目标、确定方案等内容,切实提高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通过团体辅导,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体验式课程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
建立以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长、学生党员为主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心理危机动态数据库,重点加强厌学情绪学生的帮扶管理,充分扮演好辅导员在这项工作中“危机发现者”“危机处理参与者”的角色,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定期开展生命教育,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三大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旨在告知学生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作为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摆在突出位置,实现“5.25心理健康日”活动效果常态化,通过讲座、沙龙、网课、谈话等方式灵活开展,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温度、深度、广度。
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建立家校沟通联络群,辅导员与家长定期开展线上座谈,解答父母困惑,避免沟通信息不对称,影响教育合力的质量;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并将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为增进互信、提高学生工作效率奠定基础。
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质量;只有辅导员热心、细心、耐心做好每件小事,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难点与堵点,工作才能保质保量完成。让我们共同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助力广大学生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上一条:辅导员实务技能(二十二)|生涯探索团体辅导
下一条:辅导员实务技能(二十)|大学生自强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