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人文与科学并重”办学理念,我校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在全校迅速掀起了学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11月28日上午,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决赛前夕,党委书记、校长卢建军教授欣然接受了党员工作站联席委员会学生记者的专题采访。他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作为落实“人文与科学并重”办学理念的载体,对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有很好的积极意义,非常好,我很感兴趣也很重视和关注。
卢建军说:“西邮的学生就是西邮的天,学生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学校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好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大学,我们高度重视“人文与科学并重”办学理念,把人文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学校提出,要培育良好的人文土壤,来支撑西邮的学术生态,来推动西邮的学术自由。厚德载物,没有良好的人文土壤和人文修养,就没有良好的学术生态,学术自由也就无从谈起。师生要以深厚的德行来承载学术的自由,鼓励质疑和创新,培育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团结协作的精神,营造学术自由的人文土壤,以独特的西邮文化积淀良好的人文修养。
卢建军认为,人文修养与科学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学生能充分意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将来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能展示出优秀的人格魅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好地发展进步。18到22岁的年轻大学生,在人文修养上是其他任何一个年龄段都不可替代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思维模式、思维能力和习惯、意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时期。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我们要在感受经典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典文化中有道“公到极致乃为私”、“公乃大私”,学生在党员工作站工作、做学生干部,要投入精力为学生服务,为“公”的结果是锻炼了个人能力,为学生服务产生的价值与个人受益是并存、共赢、同生的,为公最终满足的是大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教育学生如何成长成才,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影响深远的积极意义。
最后,卢建军希望党员工作站联席委员会能围绕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及时总结活动经验,积极创新内容和形式,立足学生公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和精华。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推动“人文与科学并重”办学理念的落实,将文化精髓植根于学校的人文土壤中,形成多元的、长期的、连续性的西邮文化,让西邮文化成为学校发展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整个采访过程历时1小时20余分钟,卢建军与学生记者亲切交谈,气氛轻松愉快。他讲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讲我们一个学生铺好校园一块小瓷砖的小故事,不时引经据典,没有领导的威严,更像一位长辈给我们谆谆教诲。“学生能随时弯腰捡起一根烟头、一张纸屑扔到垃圾桶里,这就是人文所产生的巨大力量,那学校未来将不可限量”,这是他的梦想,更是我们的使命追求和努力方向。

学生通讯员 王俊杰 何梦滢 杨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