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断在小事上拖延的习惯,是培养我们执行力的好方法。当你将这些琐事在“刷新”之后立即处理,也就意味着随时清理生活中的慢性压力,腾出更多的心理空间面对更多的挑战。在面对大事时,也更有底气和行动力。
正是所谓,当我们内心清净,才能在波澜起伏中淡定。
01 正视小事带来的意义
心理学家表示,当任务的心理成本远超过收益时,一些人就会选择拖延。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些与当下核心任务无关的事情,“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去做。
但事实上,重新定义小事的价值,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多美好的体验,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比如井井有条的桌面,会让我们的效率变高;干净整齐的起居环境,会让我们的心情变好。
02 将任务分解,化繁为简
杜绝拖延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将任务拆分,这会让任务在我们脑海中的“权重”变低,减轻我们完成任务的压力。
比如,“清理电脑桌面”这个任务可拆解为:
第一步:按类型建立几个文件夹,并分别命名(2分钟)
第二步:将散落在桌面上的文件按类型归类,放入文件夹(3分钟)
第三步:桌面只保留正在使用的文件夹,将其余文件夹收进硬盘(2分钟)
如此这般,一个乍看仿佛有点麻烦的事情,是不是一下变得简单了?此外,我们还可以视自己的时间精力,将拆分后的步骤分开完成。
03 将待办事项写下来
有网友分享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将这些“待办”小事从脑海里拿出来,写在纸上,做完一个画掉一个,为大脑腾出“缓存”空间。
当我们清空一张纸上的全部任务时,会感觉自己的头脑也变得清爽了,内心莫名的烦躁一扫而空。
04 设立“小事结算日”
就像设置“大扫除日”或“家庭聚餐日”一样,如果情况允许,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抽出一段固定的时间,专门处理这些小事。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日常腾出更多的心理空间,去完成那些重要的事务,而不会被因小事未完成而生的焦虑所缠绕。
05 给自己一些“即时奖励”
如果你觉得某些事情“懒得做”,可以尝试给自己设置一些奖赏,这可以让我们在完成任务后,马上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比如,打扫干净屋子可以奖励自己一杯奶茶,把喜欢的电视剧留在洗衣服、刷鞋的时候看。这种小任务与“多巴胺快乐”之间的联系,会增加我们处理小事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