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百科 >> 正文

辅导员实务技能(二十三)|一例家庭关系复杂的抑郁症处理案例


 发布时间:2025-04-14    |     阅读量:  


一、案例背景

学生小敏,大一新生,来自一个七口之家,初中时父亲因病离世,家境贫寒,属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家中六兄弟姐妹,排行第四,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大姐、二姐都曾患过抑郁症,三姐确诊精神分裂症,两个弟弟不懂事,家庭矛盾突出。小敏自述初中时曾遭受校园暴力,留有阴影,交友甚少;父亲患病离世前处在校园暴力时期,不愿回校学习,家人认为其叛逆不孝顺,妈妈责怪小敏“气死”了爸爸,小敏也觉得很愧疚;进入大学感觉适应困难,当前社交欲望低,觉得家人不理解自己,情绪控制能力差,有轻生意念,很痛苦,故向辅导员求助。

二、案例事件

某晚上10点半,小敏在微信向我询问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预约方式,我察觉到了异常,于是询问道:“你是怎么了,可以先和老师说一下,看看能不能帮到你。”小敏并未表现出阻抗,积极回复道“我动不动就想哭,情绪控制不住,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发脾气,很痛苦。”我意识到小敏可能遇到了情绪问题,故向其询问了是否近期发生了什么事、消极情绪出现的频率、过往是否会如此等问题。同时,小敏表示自己告知了姐姐,姐姐让其本周请假回去就诊,据此,我判断小敏求助意识较为明确,身边有家人的支持力量,有倾诉欲望,故判断其暂无生命危险,安抚了小敏的情绪,让其第二天来聊一聊,同时,我联系其宿舍长,让其关注小敏在校情况,将利器收好。

第二日,我对小敏进行了心理咨询与疏导,了解到了她的在校情况、家庭情况及情绪状态。她坦言家庭的氛围让其很窒息,患精神分裂症的三姐常言语辱骂自己,大姐、二姐都曾患过抑郁症,不愿被其负面情绪影响,不想听小敏倾诉,小敏感觉被“嫌弃”而难过,妈妈经历了太多家庭变故,情绪较不稳定,很难给到支持力量,她觉得家人无法理解自己;从初中开始就有轻生的想法;近期会觉得胸闷、心率加快,情绪易燥易怒,难以控制的流泪、痛苦,不想交际,有自杀意念,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在校人际关系一般,无可交心的朋友,觉得自己很孤独。

与其家人联系并告知其家人情况后,小敏回家就诊,确诊抑郁发作与睡眠障碍,在家休养期间,小敏对笔者的依赖性比较强,常常微信联系笔者,喋喋不休地述说着自己的所感所悟,且会抱怨家人不信任自己,觉得其“话痨”不像是抑郁症的症状,小敏觉得在家也很伤心,得不到支持,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在微信中和笔者倾述想要跳海结束自己的生命。

【案例解决方案】

一、解决方案

(一)及时关怀学生,稳定学生情绪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对于大多数遭遇灾难危机且处于悲痛中的成年人来说,他们也许并不需要聆听别人的说教或所谓的建议,而是需要愿意倾听和理解、支持他的人。当高校学生发出心理求助时,我们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关怀,聚焦其当下的情绪状态与想法,创造一种积极的无条件和没压力的宽松氛围,尊重并无条件接纳情绪其情绪产生的原因,安抚其异动的情绪,让情绪状态稳定下来,这是开展后续谈心谈话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与学生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过程。在该案例中,“求助”是小敏的中心需求,“心理中心联系方式”只是她表达自己求助需求的出口和方式,在满足其基本知情需求后,及时表达关怀与对她的关注是重点,让其知道有人是愿意倾听自己、帮助自己的,这更有利于与其建立信任关系。

(二)细心耐心谈心,了解学生情况

与学生及时地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运用倾听技术、积极关注技术、共情技术等等聆听、接纳学生,特别是共情,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技术,意义在于使来访者感受到自己正以某种方式被心理医生接纳、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促使当事人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在案例中,小敏是一个很缺乏关注、关怀和理解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类学生,耐心细心地倾听、共情和反馈本身就是疗愈的过程。此外,谈心谈话的目的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了解学生情况,制定解决方案,只有学生无所顾虑地将心中的苦恼说出,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给予学生帮助。

(三)全面分析问题,捕捉危险信号

在谈心过程中,要学会引导学生谈话方向,了解清楚当下的心情想法、是否有求助意识,频率如何、持续多久、过去是否如此、转变节点为何、是否曾有自伤自杀意念和行为、有无病史、家庭情况及关系如何、人际交往如何等等,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其风险性,捕捉危险信号,如是危机情况,需紧急前往事发地并联系保安、消防、公安、救护等协同处理。案例中,小敏求助意识强烈、能主动寻求心理中心、辅导员的帮助,且谈及周末打算与姐姐去就诊,可以判断出当下小敏的危险性较低,可以找更好的时机处理,但仍需做好监护工作,故笔者联系了其舍长秘密关注她的行动,待第二天情绪较为平稳时对其开展心理咨询与疏导。

(四)紧密家校联动,助力学生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发展路上的引路人、方向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了必不可少的陪伴、关怀、温暖与支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在高校教育中,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阶段,学生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与自主意识,但仍会出现迷茫、无助的时候,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中“退行”机制指出,人在出现不能适应紧张的情境时,其行为会表现出不成熟阶段的某些特点,如心理障碍的学生其成人化的自主性很有可能会退行为如孩子般对父母的依赖,哪怕学生迈入成人世界,其发展道路仍离不开家长的帮助与照顾,故家校紧密联系在高校仍势在必行。案例中,小敏具有较强的求助意识,且愿意依赖家人,但由于一些家庭的矛盾与顾虑,且认为家人不了解自己,她不晓得如何向家人开口,考虑小敏的状况,在了解她的一些情况后,我分别联系了她的姐姐和妈妈,告知了小敏在校的异常情况与想法,建议家长多陪伴、关注小敏,并带其前往医院就诊。于第二日上午,小敏请假回家就诊了。

(五)学会助人自助,避免过度依赖

从对心理咨询的界定来看,心理咨询既不是“授人以鱼”,又不是“授人以渔”,更像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去探索捕鱼的方式,即助人以自助,辅导员的心理工作亦是如此,这个过程不是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助人自助”的过程,目的是让来访者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中的小敏从刚开始对我的陌生,到后来情绪的泄洪而出,再到后来的过分依赖,这一个过程可能是一个逐渐“移情”的过程,过分的依赖不利于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所以我在跟小敏工作的过程中慢慢调整工作方向,有意识地让小敏把注意力回归家庭、家人及自己。小敏回家就诊确诊抑郁症后,常会用微信联系我诉说当下的痛苦感受,并向我抱怨家人因为她的“话痨”怀疑其并非抑郁症,不想听她倾诉,有意回避,感到很痛苦,我安抚其情绪,向小敏和她的家人解释了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和非典型情况,让家里人给予更多的耐心、理解与包容,同时也让小敏学会调控自己的倾诉欲望,寻找别的方式发泄自己过度的倾诉欲,如写日记、写微博、适当运动、听音乐等转移精力并阶段性地与家人倾诉、沟通自己的感悟。对于我的依赖也要学会逐步调节,我与其做好约定与承诺,约定时间再做心理疏导,逐步拉宽交流的间隔时间与频率,逐步培养起小敏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阶段性地关注她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避免过度依赖。

(六)持续关注回访,建立长效机制

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较长的时间积累过程,同样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修复、弥补与新生的过程,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积累,除此之外,还需要有科学的治疗方案与他人的陪伴、关怀与支持力量。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学生在校的方方面面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当学生治疗返校后,我们有责任与义务给予其关注、关怀和帮助。可以通过定期的回访、谈心谈话,关注学生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建立长效的机制。案例中,小敏就诊返校后,我第一时间与其交谈,了解其就医的心路历程,返校的情绪状态,对学习的意愿,对自己的看法和学校生活的期待等等,并提醒其按时科学服药,记录自身情绪反应,定期复诊。同时,联系心理中心的咨询老师,与小敏建立咨访关系,构建“辅导员-当事学生-心理咨询老师”三位一体关系网,助力小敏重新回到健康状态。

二、解决效果

1.经过与小敏沟通,她意识到了情况的复杂性,需要及时就医,科学治疗。

2.与小敏家人沟通后,其家人了解了小敏的相关情况与“话痨”等非典型的抑郁症特点,积极带小敏就医并给予必要的关怀与陪伴,家人学习了与小敏沟通的技巧与方法,给予了小敏更多的耐心与包容,在小敏返校后,定期与小敏联系给予关心并督促其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同时,我与小敏家人定期联系,紧密家校联系,信息互通,共同助力小敏的成长。

3.小敏学习了调控自己情绪与过度表达欲的方法,正在努力尝试实践中,如写日记、适当运动等等,目前与小敏沟通了解到效果较好,情绪状态比较稳定。

4.小敏返校后,积极联动心理中心老师介入,与其建立长期的咨访关系与三位一体的关系网络,目前效果良好,小敏情绪状态稳定,人际关系良好,学习兴趣较大,回到了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轨道。

【经验与启示】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离不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学生处在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心理呈现出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且进入大学生活存在适应性的问题,包括学业环境、人际模式、自我认知以及和家庭关系的新适应,处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时有发生,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走向健全人格的发展是高校教育离不开的话题,作为一名思政辅导员,心理育人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工作至今,遇到了许多心理问题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是我一直在探索的命题。

该案例的性质是由于家庭矛盾、校园暴力阴影、环境适应不适引发的心理危机。小敏由于家庭环境,一直缺乏家人的关注和陪伴,十分缺乏安全感,故非常想要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关心;在初中时曾遭遇校园暴力,事件未妥善处理,导致小敏心中留有阴影,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际,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由于家人缺乏对心理知识的了解,对小敏有不信任不理解的情况,这加重了小敏的不安全感与痛苦。短期来看,问题解决关键在于帮助小敏及其家人意识到就医的重要性,且让小敏的家人摒弃对小敏的怀疑与不信任,真诚接纳、帮助小敏,为她的康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长期来看,关键在于助人自助,要帮助其学会如何合理地发泄、调控自己的情绪,与自己不幸的过往相处,如何与家里沟通,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方向。

处理此类问题时,应注重明确一个目标、建立两个信任、紧密三个关系、引导四个方向:

一、明确一个目标

明确“健康发展”一个目标,以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为宗旨。处理学生心理事件时,优先考虑学生的生命安全,了解学生所处位置、是否有危险性、是否有自主意识,身心状况如何,身边有何人可以求助等情况,对于危机事件需及时赶往现场处理,秉承着学生健康发展这一目标,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为第一要事,其他情况为生命“开路”,后续情况的处理皆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导向。

二、建立两个信任

建立“师生信任”与“家校信任”两个信任。师生信任往往为危机事件发现埋下伏笔,一段有信任感的师生关系能为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值得信任的老师将成为学生心中的一束光,照亮其阴霾,指引其走向光明大道;家校信任能为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家长与学校目标一致,共同配合处理将让心理危机事件的解决事半功倍。

三、紧密三个关系

紧密“辅导员-当事人”、“辅导员-当事人-家长”与“辅导员-当事人-心理中心老师-心理委员”三个关系,做到灵活联动,围绕当事人构建多种关系网,畅通信息渠道,多方向助力当事学生健康平稳发展。

四、引导四个方向

引导“助人自助”、“人际和谐”、“树立理想”、“持续发展”四个方向。助人自助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找到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培养其独立适应社会、处理自身发展问题与接纳不完美自己的能力,对其独立性发展有重要意义;人际关系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途径,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我的延申,人际和谐是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助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理想是发展自我的风向标,是实现自我的价值的序幕与开端,也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积极期待;持续发展是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与实践。积极引导四个方向,促成一个目标,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内容来源:高校辅导员在线微信公众号



上一条:辅导员实务技能(二十四)|人际沟通团体辅导方案

下一条:辅导员实务技能(二十二)|生涯探索团体辅导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邮电大学学工部 技术支持:泽瑞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