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百科 >> 正文

家长心课堂(六十) | 期末备考季:您的支持,是孩子最温暖的“心理充电宝”


 发布时间:2025-08-26    |     阅读量:  


922D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又到了期末备考的关键阶段。除了考试焦虑外,还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不怕考试难,最怕的是爸妈比我还焦虑。”

大学的期末考试,对孩子而言不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独立应对压力的成长课。作为家长,您的态度和行动,往往比“考多少分”更能影响孩子的状态。今天,我们想和您聊聊:在这个特殊时期,如何用“恰到好处的支持”,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6E24

我们理解,得知孩子早出晚归泡图书馆、深夜还在复习,您难免会心疼;刷到“挂科影响保研”“绩点决定未来”的文章,也会跟着紧张。但心理学中的“情绪感染效应”告诉我们:家长的焦虑会像无形的网,让孩子在“怕让父母失望”的压力中更难专注。



D25F0

建议这样做:

给自己一个“情绪缓冲区”:如果您忍不住想追问“复习得怎么样了”,先深呼吸三次,问问自己:“我此刻的担心,是因为孩子真的需要帮助,还是我自己的不安?”

用“观察代替评价”:可以说“最近你早出晚归,挺辛苦的”,而不是“怎么还没复习完?”;可以问“需要跟我说说你最近的困难吗?”,而不是“怎么别人都能拿高分?”

稳定的情绪,就是孩子最好的“安心锚”。

60C1

很多家长习惯用“盯进度”表达关心:“今天背了几章?”“自己刷题的卷子考了多少分?”但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我需要时你在,我不需要时你不打扰”的支持。

这些细节,孩子可能不会说,但很需要:

生活后勤:“简单但温暖”的陪伴:不必刻意,一句简单的关心,“最近复习这么累,转个红包自己买点好吃的,不管怎样,你这么努力复习,已经很棒了。” 不需要长篇大论,具体的小行动比“加油”更有温度;如果孩子熬夜复习,提醒“累了就睡,身体最重要”,比“再坚持半小时”更有力量。

信息支持:“不越界的助攻”如果孩子提到“某门课的重点没划清”,可以和他一起梳理教材目录(但别直接替他整理);如果他说“时间不够用”,可以和他讨论“先抓高频考点还是补薄弱环节”(但别替他做决定)。

心理后盾:“失败也没关系”的底气:不妨在聊天时自然地说:“不管考得怎样,你为这次考试付出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 孩子最怕的不是考不好,而是“考不好就对不起爸妈的期待”

BE03C

6549

考试结束≠支持结束。成绩公布前后,孩子的情绪可能更敏感:考得好的可能担心“下次会不会退步”,考得不理想的可能陷入自我怀疑。

请记住:分数是结果,但成长是过程。

•如果孩子考得好:比起“真棒!”,可以说:“我知道你为这门课熬了好几个夜,你的坚持值得这份成绩。” 把肯定落在“努力”而非“聪明”上,孩子才会更愿意挑战困难。

•如果孩子考得不理想:别急着分析“哪里没学好”,先问:“这次考试让你最遗憾的是什么?” 倾听他的感受,再一起讨论“下次可以调整哪些方法”。比起“别难过”,“我陪你”更有治愈力。

7FC77

大学是孩子学习独立的阶段,远距离支持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即使爸妈不在身边,我也有能力应对问题,因为他们永远是我的底气。”

可以偶尔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小挑战”:“最近我学用新软件做报表,总出错,和你期末复习是不是有点像?” 用平等的对话让他知道,“遇到困难”是每个人的常态,而“一起想办法”比“完美解决”更重要。

7FC77


亲爱的家长,大学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过渡期。他们需要的,不是“替我扛下所有压力”的保护,而是“我背后有你们”的安全感。

期末的考场上,孩子在和知识较量;而您的每一句理解、每一份从容,都在帮他们构建更强大的心理韧性——这或许比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更能让他们受益终身。

愿这个期末,您和孩子的并肩,能成为彼此记忆里温暖的光。





内容来源:DMU心理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一条:家长心课堂(六十四) | 大学生家长心理科普指南之暑假期间如何与孩子“和平共处”

下一条:家长心课堂(五十八)| 如何在沟通中表达感受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邮电大学学工部 技术支持:泽瑞通信